当前位置: 主页 > 学历教育 >

安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时间:2019-01-28 17:07来源:省校 作者:徐辉 点击:
安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中等职业
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8年)
 
 
 
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2018年12月
目  录
前 言 3
1、学校情况 3
1.1.学校概况 ………………………….……………………….…………………………………3
1.2.学生情况 ………………………….…………………….……………………………………………5
1.3.教师队伍 ……………………………………………… ………………………………………5
1.4.设施设备 ………………………….……………………..…………………………………….……6
2、学生发展 6
2.1.学生素质 ………………………….…………………………………………………………………7
2.2.在校体验 ………………………….…………………………………………………………7
2.3.资助情况 ………………………….………………………………………………………………8
2.4.就业质量 ………………………….………………………………………………………………8
2.5.职业发展 ………………………….…………………………………………………………………9
3、质量保障措施 9
3.1.专业动态调整 ………………………….………………………………………………………..…10
3.2.教育教学改革 ………………………….…………………………………………  10
3.3.教师培养培训 …………………………………………………12
3.4.规范管理情况 14
3.5.德育工作情况 17
3.6.党建情况 20
4、校企合作 20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20
4.2.学生实习情况 21
5、社会贡献 22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22
5.2.社会服务 22
6、举办者履责 23
6.1.经费 ...........23
6.2.政策措施 ..23
7、特色创新 23
7.1.办学模式创新 .......23
7.2教学方式创新 24  
7.3学习平台创新 24
7.4质量提升创新 24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25
 
 
 
 
 
安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皖教职成﹝2016﹞3号)文件要求,结合全省农广校体系办学实际情况,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现将本校2018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报告如下。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始建于1981年,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省教育厅等10个省直单位联合创办、面向“三农”的公益性体系办学机构,是一所由农业行政部门领导、教育部门主管学历教育、中央农广校指导教育教学计划、省校统一招生并集中报合肥市教育局进行学籍注册管理的“农学结合、送教下乡”农村远距离成人职业教育中专学校。全省现有省校1所、市级校15所、县级校75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实训基地421个(其中:农民田间学校220个),形成了依托中央农广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省校统一制定实施管理教育教学计划、市校督导考核、县校办学、乡镇设立教学班的“四级建制、五级办学”非全日制办学体制机制;开设现代农艺技术、农产品营销与贮运、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淡水养殖、现代林业技术、观光农业经营、会计、计算机应用、畜牧兽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电气技术共计十一个专业。
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后,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国家教委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7〕4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1号)等文件规定,农广校体系办学仍保留由农业行政部门主管的唯一专门机构,承担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公共服务职能,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广校体系职能建设。2016年中央和安徽省委1号文件均明确提出: “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国务院关于《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对新时期农广校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赋予新内涵。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迫切要求,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巩固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履行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认定管理、农业技术传播和科学普及等公共服务职能,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供基础依托。
全省农广校系统办学3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累计独立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专生约14.6万名、联合培养专科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1.6万名、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0万余名、开展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达数千万余人次,一大批学员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农业科技示范户、种养加能手、农村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农村基层干部和乡村农技推广服务人员,一些优秀学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杰出青年农民、种粮大户、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为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应有力量。
1.2学生情况
表1 学校近年来招生数及在校生数
年份 在校生数(人) 招生人数(人)
2016 3827 1169
2017 3277 1081
2018 4070 1820
学校现有非全日制在校生4070人,2018年招生1820人,比2017年招生人数提升68%。2017年男女生比例约为13:4, 2018年新生男女生比例约为 4:1,2018年毕业生934人,2018年较2017年无论是在校生数量还是毕业生数量及巩固率都有增加。各专业人数与学员需求的匹配度高,主要集中在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水产养殖、设施农业技术和农产品营销与储运等专业上。2018年,省校承担全省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1332人次,承担省委组织部“全省乡村企业家人才”示范培训200人,承担农业农村部“全国农广校体系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宣传培训班”200人,举办校长能力提升和骨干教师培训400人,全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5306人。
1.3 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51名,学历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19人,占专任教师的8.01%。正高级级职称11名,占3.13%,其中副高级职称86名,占24.50%,中级职称180名,占51.28%,;专任专业课教师289名,占专任教师82.33%,外聘兼职教师789名,其中“双师型”教师531人,占专任专业教师的67.30%。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兼职教师4084人,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新型职业农民讲师团,初步建立适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1.4设施设备
表2学校近年来图书数
年度 在校生数 纸质图书数(册) 生均图书数(册)
2016 3277 203174 62
2017 4070 264550 65
各级农广校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上级配备、自行购置、资源共享、租赁租用等方式,武装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1620.91万元,配备农业科技直通车、计算机投影仪、摄像机、照相机、卫星小站等2689辆(台、个),建有大喇叭广播站1095个。学校现有26.46万册,比2017年新增6万册,增长率为28.57%;生均图书65册,比2017年增加5.6万册,增长率为4.84%。学校建有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系统,按照“教学、培训、生产、技术应用与服务”一体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实习基地421个,其中:分二批为220所“农民田间学校”统一挂牌,下发“田间学校”建设与管理制度,力争将“田间学校”办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中职教育实践实训基地,满足中专学员完成实践实训教学需要。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农广校历届学生都是从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中遴选,按照优中选优、自愿报名原则挑选出来的,学员思想政治素质良好,以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目标,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狠抓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职业素养。规范学籍管理,制定了《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和《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职教育学员学籍管理规定》,注重学业水平监控,学员成绩考核包括学员学业和操行两个方面,有一方面不合格不予办理毕业证书。自今年起全面推行每门统开课程过程性考核、实践成果考核、终结性考核,只有通过过程性考核、实践成果考核合格方可参加终结性考核,否则,不予毕业。
2.2实践实训
实践教学是农广校体系办学的成功经验与办学特色,实行弹性学制学习,结合产业需求和扶贫攻坚,把教学班办到产业村、产业链、农民家门口,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实地教学。根据农时季节,针对农民对生产技术、市场信息、企业管理、品牌营销等迫切需求,科学设置专业,有效组织教学,强化实践环节,开展跟踪服务,结合农民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零距离”解决农广校中职学员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员对这种教学形式非常满意。 
图1:凤台县农广校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学员芜湖县野树林百菇园参加实训
2.3资助情况
    各级农广校中职学员至今未列入省级职业教育经费资助范围,各办学分校均是利用其它项目培训经费结余,为在籍学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只有少数市县分校争取到同级财政的帮助,如界首市和肥东县给予一定的补贴,其它分校办学经费由各校同级培训项目结余中解决。省校补贴学员学杂费、免收录取、教材、验考、毕业证书等费用,免费为新生订阅《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等辅助教材,免费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视频音频教学内容。
2.4 就业质量
农广校学员全部是以农业为职业的农民或基层干部、退役军人等,学习的专业课程都是与自己从事的产业或工作紧密相连,用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践,再以生产实践促进提高理论知识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农民学员在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后,回到自己的产业生产中,更好的发挥产业优势,创新产业发展,更快地增产增收,在家乡邻里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造福一方,就业率达到100%,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多数学员毕业后都能独立将所学知识用在农业生产实际中,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活动,兴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各类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一般农户共同发展现代农业,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2.5职业发展
学校秉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方针,不断提升学员的学习能力、岗位发展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农学结合,鼓励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根据不同的专业量身定制施教方案,科学设置创业辅导课程,做到按需辅导、因需施训,让学员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生产操作技能和方法、现代经营理念和经验,有效破解生产实践中面临的方法、观念、思路等困惑与难题,加快实现产业创业创新的步伐,实现振兴农村产业的目的。至今在经过农广校教育培训的学员中,有3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十佳农民”,2人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人当选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2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多人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农村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我校结合安徽省情,招生工作主动切入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主要工作,以专业和课程设置贴近当地产业和职业农民学习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加大种养业为主的特色专业建设力度,招收了现代农艺技术、农产品营销与贮运、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淡水养殖、现代林业技术、观光农业经营、会计和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所开专业均与农业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推动职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专业设置的实际应用效果。停止招收计划生育技术等专业。
3.2教育教学改革
1.公共基础课
按照教育部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的要求,针对农民这一特殊教育对象,在所有专业中为开设《农民素养与现代生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知识》《安徽省政策法规选编》等公共基课程和专题讲座加强学员的入学教育,培养学员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树立良好的学习导向。
2.专业设置
    根据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关于2018级统开中等专业及教学日程安排的通知要求,经过充分调研,制定了《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18级统开中等专业及教学计划》,主要开设现代农艺技术、农产品营销与贮运、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淡水养殖、现代林业技术、观光农业经营、会计、计算机应用、畜牧兽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电气技术共计十一个专业。
3.师资队伍
    根据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总体规模和质量要求,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对教学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分批分期开展培训,培养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中去,改善农广校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建立专兼职教师师资库和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制度。在建强教师队伍在的基础上,以农广校系统高级职称以上人员、教学能手和长期合作的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为依托,组建专家讲师团,讲投前沿技术和新知识。以县(市、区)分校为依托,将农业、畜牧,农机,林业、园艺等部门技术过硬、水平较高的一线技术人员纳入师资库,根据农民需求和教学计划,优先从师资库挑选教师,安排其教学或培训。
4. 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公共基础课着眼于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主要让学员学习掌握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技、文化和农业基础知识,为专业学习、技能培养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适用于各专业类。专业核心课着眼于让学员了解、掌握和应用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基本知识及专项技术技能而设置的课程。能力拓展课着眼于突破专业制约,满足农业产业综合化需要,培养学员一专多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执业能力。其他各专业类的专业核心课,都可以作为本专业的能力拓展课选择学习。开展物联网案例教学等信息化应用课程,坚持每门专业课程均有实践观摩教学,鼓励学员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不断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
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求,大力推行“送教下乡,进村办班,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办学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加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探索教学新手段,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方法,提升教学吸引力。根据学员要求,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增减授课内容,把实用技术课、创业就业常识等列入授课内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和田间课堂”四大课堂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农时开展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实时教学,同时注重推广分阶段、互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6.信息化教学
利用农广校专用卫星接收站、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在线教育”(网址:www.ngx.net.cn)、云上智农和农广微教育等手机APP、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康之家》《乡村讲堂》《致富快车》《三农早报》等栏目、中央电视台7套《农广天地》《科技苑》《致富经》等栏目、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等开设的课程开展线上教学。面授辅导时间根据农时季节和课程内容合理安排。用微信群和QQ群等现代媒体开展在线课程教学,辅导答疑,逐步构建完善开放办学和远程教学体系。
7.实训基地
坚持科学规划、立足产业,服务农民、规范运行,融入体系、示范带动原则,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建220所农民田间学校、 201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示范基地。
8.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按照农委统一要求建成OA办公系统,强化了学校门户网站。学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各专业精品课程课件、微课视频、试题库、课堂实录等校本资源。中央农广校建设运营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系统、农技推广人员管理系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师资库等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系统。
9.教材选用
按照实用好用、节俭高效原则,规范教材使用。在教材选用上,坚持中央校通用教材与省农委审定的教材相结合的原则,其他少数专业教材选用高质量的公开出版教材;各办学分校结合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自编辅导教材资料;新编写出版《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提升读本》和《新农人电商手册》2本教材。《农业生态环保》和《小麦生产技术》等2本省编教材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荐教材。
3.3教师培养与培训
通过多种形式和路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优质教学质量支撑。省校通过举办全省校长能力提升和骨干教师培训班,选派18名教师参加中央农广校师资培训班,到省外学习先进经验等形式,提高全体系师资能力水平。参加中央校组织开展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一师一优课”活动,天长市农广校选送赵士鹏的《淘宝推广方式及应用》荣获二等奖、合肥市农广校选送张俊的《产品质量的保障》及颍上县农广校选送王成的《现代农业创业》荣获三等奖;通过组织开展教学比赛等竟技活动,对取得较好成绩的各参赛单位和选手给予表扬,鼓励支持各级农广校和教学人员不断加强学习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农广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新型职业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自觉学习、认真备课、主动讲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动手能力。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组织农广校教师在村部、在广场、在田间、在课堂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现场讲授急需的技术知识,现场回答群众提问和咨询。按照中央农广校的部署安排,充分利用各级分校卫星小站这一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农广校系统农业专业技术参加知识更新继续教育,让专业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党的农惠农富农政策,及时学习现代农业建设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
3.4规范管理情况
坚持依法治校、科学施教,全面提升学校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1.教学管理
    以“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为抓手,着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强化职能建设。支持教务科发挥统筹学校教务工作和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管理职能,落实好教学的计划、管理和监督。规范制度建设制定《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员学籍管理规定》及《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学生管理
根据《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员学籍管理规定》等规定,明确了各级办学分校的职责和任务设立,小班式教学,实行“双班主任”制度,农广校专职教师与办学机构负责人共同担任班主任。任课教师、班主任以学员为核心,入学教育时,组织全体学员学习,明确行为举止要求,强化纪律意识。
3. 财务管理
省级财政严格执行财政管理办法,项目培训资金要求进行项目验收,委托第三方审计,职业教育经费专项资金均能按照教育、财政部门规定要求规范使用、严格流程,发挥最大的效果。省校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预算资金使用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每年预算批复下达后,及时细化年初预算,预算资金收支落实到每个科室每个项目,专项资近专款专用专账管理。资金使用需经科室负责人签字,财务科审核,主管校长和校长审批等程序;大额资金支付时,需经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并报农业农村厅批准,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和有关部门监督,在一定范围内定期通报预算执行情况。
4.后勤管理
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国有资产管理、校产管理等后勤管理制度,做好办公用品的采购和领取工作;及时做好学校水电设备,办公家具日常护维修;农广校是体系办学,中职教育教学班多数设置在乡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每期学员辅导开班,各学校都能认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教室整洁卫生,实践实训场所安全有序,学生伙食安全健康,需要住宿的学员确保价格适中安全有保障。必备教学物资采购发放均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5. 安全管理
   学校制定了《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和《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校园应急安全机制,切实加强日常值班,安全巡查,消防,车辆管理,信访稳定等工作,做到深入实际,掌握动态,发现苗头立即解决,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打造平安,文明,和谐开放式教育教学环境。
6.科研管理
   近年来学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大问题研究》《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重大问题研究》《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法制化研究》《安徽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安徽省农业涉农职业院校调查》等课题,在《农民日报》《农民科技培训》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7.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教职工日常管理,制定了《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工作人员日常考勤、请销假制度》《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日常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严格考勤制度,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认真做好年度考核工作,严格程序、严格标准、严格要求,激励干部职工进一步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建设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保证。
8.信息化管理
全体系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统一使用新型职业农民管理系统,该系统设计更新后,栏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为响应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会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单位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开发建设了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农技推广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让广大农民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全面提升农技推广服务和职业农民培育效能,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3.5德育工作情况
1.德育课实施情况
各专业均开设有《农民素养与现代生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知识》和《安徽省政策法规选编》等公共基课程,不定期举办德育专题讲座、法制教育课,对农民学员进行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举办“道德讲堂”等活动,增强农民学员的文明素养、法制意识,丰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2.文化建设
安徽省农民体育协会设在省农广校。2018年度,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农民体协、省农业农村厅具体工作部署,围绕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千万农民健身活动”,为农民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组织参加第二届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大赛。5月7日至10日,我省选拔8名新型职业农民,参加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在江苏省阜宁县组织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大赛,与来自全国25个省(市、区)的近300名农民选手比拼健身技艺、共享运动乐趣。本次大赛项目设置分为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两大类,分为10个比赛项目,我省参加趣味拔河、巧搓玉米送亲人、合力磨面满开怀、跳绳等4个比赛项目,在合力磨面满开怀比赛项目中夺得第一名,同时荣获集体体育道德风尚奖1项和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2项,充分展示了新时期职业农民风采。6月12日至14日,参加中国农民体育协会、陕西省农业厅在礼泉县组织举办全国乡村农耕趣味(种植业)健身交流活动暨陕西省第三届“休闲农业•大美田园”趣味运动会,比赛设有精准扶贫奔小康、抗旱提水保苗赛、晒场收谷大丰收、巧搓玉米送亲人、手把青秧插满田、独轮小车运输忙等10个比赛项目。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和陕西省11个市的34支代表队400多人参加比赛。我省芜湖市选拔的8名新型职业农民选手,在赛场上奋勇拼搏,集体荣获“新农人风采奖”,在长空翱翔展技艺项目中夺得个人第二名,2名参赛选手荣获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圆满完成了参赛任务。9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浙江省农业厅主办,浙江省农民体协、诸暨市人民政府、米果果农业产业园承办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全国农民基层体育骨干健身技能提升暨展示活动,在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解放村米果果小镇隆重举行。本次比赛活动是农业农村部牵头组织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以“农民庆丰收,展示新风采”为主题,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村两委委员和农民体育骨干近300人同台竞技。比赛共设1分钟俯卧撑、池塘抓鱼欢乐多、趣味拔河、采收果蔬庆丰收等10个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具有“三农”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我省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七名的好成绩,其中,取得女子1分子单摇跳第一名、男子1分子单摇跳第二名、勇闯通天河接力第三名、健身路径大比拼第五名、女子十字象限跳第七名、男子十字象限跳第八名、足球定点射门第八名,同时荣获“优秀组织奖”。10月9日至11日,组织3支农民代表队,参加了江西省体育局、江西省农业厅、宜春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举办的中国宜春国际农耕健身邀请赛暨第七届全国农耕健身大赛。我省参赛人员在6个竞赛项目中共荣获扁担挑粮第三名、第十名,推媳妇回娘家第二名、第八名,五人龙舟第四名、第六名,池塘抓鱼第三名、第五名,荷塘采莲第二名、第七名,车水抗旱第二名、第四名、第五名,以及总分第二名、第三名、第六名的好成绩。12月17至18日,与省体育局联合在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举办安徽省第十届“美丽乡村”农民篮球大赛,全省16个市组队参赛,本次总决赛设男子三人制篮球、南北对抗、个人三分定点投篮、个人技巧等四个项目比赛。农民篮球大赛的举办,进一步推动了三人制篮球在农村的推广普及,更进一步丰富农村的体育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农村体育人口增加,推动了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提高。 图2:安徽省农广校代表队参加全国乡村农耕趣味手把青秧插满田健身比赛交流活动
3.6 党建情况
校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推进正风肃纪,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认真开展“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警示教育,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直属机关委员会关于开好“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警示教育组织生活会的通知》(皖农直党〔2018〕23号)精神,以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深入对照“三严三实”原则,对照党章党规党纪,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扎实做好支部组织生活会各项准备工作。精心制定支部组织生活会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学习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深入开展谈心谈话,集中查摆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剖析,进一步明确了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组织科以下干部参加委机关党委举办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培训班,每月党员活动日正常开展,组织党员干部去金寨等革命老区重温党的誓词等活动。党费缴纳足额及时,2人分别被评为机关党委年度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支部被省农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四、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根据农广校教学班办在专业村、农民在田间在地头学习的特点,依托421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合作社、规模养殖厂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把农民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延伸到农业全产业链上,学员掌握了看的见、学得会、用的上的农业实用技术,结合度高,针对性强,实践效果好。
4.2学员实训实践情况
结合务农农民职业教育特点,因地制宜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通过课堂教师演示、学员操作的实验实习,到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场考察交流的专业见习,到农民田间学校、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进行技能训练的技能实训,以及农民在自身农业生产岗位上的生产实践活动等,培养农民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生产过程培训达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内容指导生产经营活动。
 图3:南陵县农广校组织新型职业农民星级农家乐厨师职业技能大赛展风采
五、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全省农广校每年培养毕业1000人以上具有中专学历的务农农民,广大受教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普遍掌握了一至二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大部分成为当地种、养、加能手和科技示范户,还有一部分成为村组干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技术的明白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和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5.2社会服务
    发挥农广校体系办学优势,进村培训,入户指导,发展生产,增收致富。2018年,组织全省各级农广校积极开展冬春科技大培训中
培训和技术指导共计44场,共培训5425余人,其中培训319名贫困人员。发放技术资料书刊12000余份,田间指导46场,春季送科技下乡活动3次。掀起农民学政策、学知识、学技术热潮。 “十一五”以来,共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49652人次,绿色证书培训35022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379679人、职业技能培训1910696人,阳光工程培训348139人。以智力扶贫为载体,全省农广校系统多名干部职工参与扶贫工作,用农业特色产业猜准扶贫帮扶,引领带动16所分校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6人次,直接培训贫困人口1257人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培训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
六、举办者履责
6.1经费情况
    学校为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12万元。对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建立独立台账,全部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6.2政策措施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服务全省农业发展大局推动自身发展为引领,大力推进和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科学办校水平。加强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
七、特色创新
7.1办学模式创新
    探索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农广校为平台,组合农口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师资培训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教育培训。
7.2教学方式创新
    下沉办学重心,围绕地方主导产业,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开办农民田间学校,让农民在干中学、学中干,既调动了农民学习积极性,又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农时季节紧密结合。
7.3学习平台创新
    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在线教育”(网址:www.ngx.net.cn)、云上智农、农广在线等手机APP、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等开设的课程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拓展了办学手段,为农民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手机移动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7.4质量提升创新
    发挥农广校四级建制、五级办学开放式体系办学优势,完成中专教学计划之后,结合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和农业推广项目实施要求为学员提供三年以上的跟踪服务,满足信息技术、经营管理、金融信贷等方面的要求,让学员离校不离教,离校不离训,扩大教育培训效果,促进学员成长成才,同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随时随地安排专家和老师给予生产指导和技术帮助。中专班毕业后,针对部分学员有不断深造的愿望,部分办学分校与相关涉农高校开展大专以上学历教育,贯通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为农业农村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
八、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1.教育部、农业部联合发布的教职成厅〔2014〕1号文件,在本省尚未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经费在我省尚未得到落实,建议在全省职业教育经费预算中,比照江苏省、浙江省等地做法,将农广校在籍学员全部纳入资助扶持范围内,具体标准可参照全日制在校生资助补贴经费的一半予以安排。
   2.全省农广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教育部门开展师资培训时安排一定名额,选调部分农广校专兼职教师参加教育部门主办的师资培训活动。进一步加大教师选聘力度,坚持开展体系内师资培训和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利用农广校体系已经建成的农民田间学校等实践实训基地优势,为其它有需要的涉农教育学校提供共享服务,节约投入,整合资源,加大校企融合力度,满足农业职业教育实践实训教学活动需要。
鉴于农广校体系非全日制中职教育开放式办学的特殊性,与全日制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差别较大,加之农广校体系办学按照国务院规定仍由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与教育部门中等职业教育规定的相关管理要求没有有效的衔接办法,甚至都不能及时收到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管理文件,恳请教育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对农广校体系办学予以倾斜照顾,制定相应的细化实施办法,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养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出更大贡献。


原文
 
(责任编辑:徐胜祥)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